在“雙碳”背景下,新型儲能產業迎來了“風口”。
3月20日,廣東省政府網站發布《廣東省推動新型儲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兑庖姟诽岢?,到2025年,全省新型儲能產業營業收入達到6000億元,年均增長50%以上,裝機規模達到300萬千瓦。到2027年,全省新型儲能產業營業收入達到1萬億元,裝機規模達到400萬千瓦。
截至2022年底,全國已投運新型儲能項目裝機規模近870萬千瓦。分省域來看,截至2022年底,累計裝機規模排名前5的省份分別為:山東(155萬千瓦)、寧夏(90萬千瓦)、廣東(71萬千瓦)、湖南(63萬千瓦)、內蒙古(59萬千瓦)。
這意味著,未來四年,廣東省新型儲裝機規模增長近6倍,產業營業收入增長近6.6倍(2022年,廣東省新型儲能產業營業收入約1500億元)。
廣東有何優勢?
在當天廣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發布會上,廣東省發改委一級巡視員蔡木靈在對《意見》進行解讀時說,廣東要將新型儲能產業打造成為“制造業當家”的戰略性支柱產業?!皬V東省儲能電池產業基礎較好,覆蓋了儲能電池材料制備、電芯和電池封裝、儲能變流器、儲能系統集成和電池回收利用全產業鏈,新型儲能產業處于全國領先地位,基本具備全球競爭力?!?/p>
根據《意見》,廣東將以廣州、深圳、惠州、東莞為重點建設珠江口東岸儲能電池產業集聚區,以肇慶、江門、珠海、中山為重點建設珠江口西岸儲能電池產業集聚區。
《意見》還提出,要積極開拓海外儲能市場,鼓勵新型儲能企業參與“一帶一路”倡議,打造國家級新型儲能產品進出口物流中心。鼓勵新型儲能企業組建聯合體積極參與國外大型光儲一體化、獨立儲能電站、構網型儲能項目建設。順應歐洲、北美、東南亞、非洲等市場用能需求,提升“家用光伏+儲能”、便攜式儲能產品設計兼容性和經濟性,持續擴大國際市場貿易份額。
新型儲能是指除抽水蓄能以外的新型儲能技術,包括新型鋰離子電池、液流電池、壓縮空氣、機械儲能等。新型儲能具有響應快、配置靈活、建設周期短等優勢,可在電力運行中發揮頂峰、調峰、調頻、爬坡、黑啟動等多種作用,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為推動實現“雙碳”目標,加快建設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新型電力系統是中國能源事業發展的重要任務。按規劃,到2030年,中國風電、光伏發電等新能源裝機容量將達到12億千瓦,新能源滲透率正在不斷提高。但與火力發電相比,這些新能源由于具有間歇性、波動性等先天缺陷,只有發展儲能才能應對新能源大規模并網和消納的需求。
國務院在2021年10月印發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提出,積極發展“新能源+儲能”、源網荷儲一體化和多能互補,支持分布式新能源合理配置儲能系統;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2022年年初發布的《“十四五”現代能源體系規劃》則提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需要“加快新型儲能技術規?;瘧谩?。
山東、寧夏也在跟進
除廣東外,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下稱“中電聯”)此前發布的《新能源配儲能運行情況調研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12月,全國已有近30個省份出臺了“十四五”新型儲能規劃或新能源配置儲能文件,發展目標合計超過6000萬千瓦。這是國家能源局《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提出的2025年達到3000萬千瓦目標的兩倍。
山東省能源局最近印發的《山東省新型儲能工程發展行動方案》提出,2024年,達到400萬千瓦;2025年,達到500萬千瓦左右。寧夏回族自治區發改委最近發布的《寧夏“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力爭新型儲能裝機規模達到500萬千瓦以上,全區儲能設施容量不低于新能源裝機規模的10%。
另據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多省份提出儲能配置比例一般為10%及以上,個別達到20%,甚至更高。
由中國能源研究會儲能專委會、中關村儲能產業技術聯盟編著的《2022中國儲能產業創新發展白皮書》稱,當前“新能源汽車企業已步入1-N發展階段,而儲能正處于0-1階段”。
隨著“風口”的到來,第一財經記者根據公開資料梳理發現,當年做襪子、做食品的企業跨界進入光伏領域的現象,已經在新型儲能領域中不斷出現。2022年以來,至少有20多家原本與儲能無關的上市公司布局了新型儲能,其中不乏鍋爐、水利、空調、工程機械、電腦配件、環保等企業,甚至包括食品、教育等行業。
比如,2022年10月11日,職業教育上市公司ST開元(300338.SZ)宣布,擬參與設立長沙開元商業儲能有限公司,布局新型儲能。10月10日,黑芝麻宣布對正在布局新型儲能的天臣新能源有限公司增資5億元。
但廈門大學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林伯強在接受第一財經采訪時說,新型儲能目前最大的問題還是成本,“未來需要通過技術進步來降低”。
根據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在2022年3月發布的《“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到2025年,電化學儲能技術性能要進一步提升,系統成本要降低30%以上。